目前,延川县甘薯采收接近尾声,开始入窖储藏。部分农户反映往年储藏期烂薯现象较为普遍。为有效降低甘薯储藏损失,确保甘薯质量和品质,建议提前做好甘薯储藏期病害防治工作。
一、常见病害
甘薯储藏期常见病害主要有软腐病、黑斑病、干腐病,主要症状及发病原因如下:
(一)软腐病
1.主要症状
初期病薯表面出现水渍状软化,手触有黏滑感,内部组织呈淡黄白色,散发类似酒精的味道。中期软腐面积扩大,流出淡黄色汁液,病部表面逐渐长出灰白色霉状物,后转为灰黑色霉毛。后期病情迅速蔓延,2-3天内整块薯肉完全软腐,散发恶臭味,霉毛会进一步污染扩散周围薯块。
2. 发病原因
病原菌主要通过伤口或冻伤侵入薯块。温度在15-25℃,湿度在75%-85%时发病严重,高湿环境加速病害传播。若旧贮藏窖消毒不彻底,病原菌基数高,易继发感染。
(二)黑斑病
1.主要症状
薯块表面出现褐色至黑色圆形或菱形凹陷斑块,中央稍凹陷,后期病斑上生有黑色霉状物或刺毛状物。病斑下层组织呈黑褐色,薯肉变苦,严重时深入薯肉2-3厘米,与其他病原菌复合感染导致腐烂。初期病斑多分布于伤口或根眼处,随储藏时间延长逐渐扩大,最终导致薯块干腐或软腐。
2.发病原因
病菌主要通过伤口侵入。最适温度为23-28℃,13℃以下抑制病菌活性;高湿环境(如窖内通风不良)加速病害蔓延。
(三)干腐病
1.主要症状
薯块表面出现圆形或不规则形凹陷斑块,初期呈淡褐色,后期变为黑褐色,病斑周围组织呈海绵状软化。剖视病斑可见上层组织褐变,下层组织呈淡褐色糠腐状,与健康组织界限清晰。常与黑斑病并发,严重时病斑多达10个以上,导致薯块干缩硬化。
2.发病原因
病菌主要通过伤口或冻伤或虫伤侵入。发病适温为20-28℃,收获时过冷、过湿或过干均易诱发病害。
二、防治措施
(一)适时收获
甘薯收获期在气温16℃~18℃时为适宜,在霜降前收获完毕,防止薯块遭受冻害。收获时,一般在晴天上午收获,薯块在中午晾晒,当天下午运回入窖,防止夜间低温冷害;如遇秋淋天气,收获后需在干燥环境将甘薯表面晾干后再入窖。入窖前要剔出受水浸、冷害、冻害、损伤和带病带虫的薯块,从收获、运输和贮藏过程中,注意要轻挖、轻装、轻运、轻放,以免损伤薯皮,保证贮藏质量。
(二)窖内消毒
在甘薯收获前,开始对窖内消毒处理,以杀灭残留在窖内的病菌。可选用福尔马林、高锰酸钾喷杀或硫磺熏蒸进行消毒。消毒后密闭窖门2-3天,然后充分通气后使用。也可选用多菌灵等杀菌剂对墙壁和地面喷雾,消灭病菌。
(三)精选薯块
入窖时要精选健薯,剔除病薯、伤薯、冻薯,减少病原菌侵染。
(四)薯块消毒
薯块选好后,可选用50%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-700 倍液,或 50%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,浸蘸薯块l-2次,晾干后及时入窖,甘薯做好用集装箱摆放,存放体积最好不超过贮藏空间的2/3。
(五)窖温调节
甘薯储藏最适温度为10-14℃,低于9℃易受冷害;长期高于15℃易糖心,并感病。在甘薯贮藏初期15~20天内,应打开窖口,散去热量和水汽,晚上或遇到雨雪天气关闭窖门,待窖内温度稳定在10℃~14时封闭窖口。
(六)湿度调控
甘薯储藏最佳湿度为80-90%,长期高于95%易感病腐烂。甘薯储藏窖内空气中氧气含量应为15%以上,长期低于15%,甘薯体内无氧呼吸易产生酒精,造成腐烂。冬季使窖内保持恒温的前提下,应加强通风换气,防止病害发生。
(七)应急处理
甘薯储藏期间要勤检查,一旦发现腐烂、霉变薯,须及时清理出库,远离储藏窖集中深埋。烂薯有毒,禁止人畜食用。